1. 主页 > 风土民情

广西“蚂拐节”探秘:巴畴乡群众如何祭蚂拐祈丰年?

    导语:

    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巴畴乡,每年农历正月都会举行一场神秘而庄重的传统民俗活动——“蚂拐节”。当地人将青蛙(壮语称“蚂拐”)视为掌管风雨、护佑农耕的神灵,通过祭祀、巡游、歌舞等方式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这一延续数百年的古老仪式,不仅承载着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生态智慧,更于2006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近日,记者深入巴畴乡,实地探访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盛典。

    一、何为“蚂拐节”?一场源于蛙鸣的春之祭

    “蚂拐”即青蛙,在壮族传统观念中,它是雷神之子,能沟通天地、呼风唤雨。传说古时大旱,村民因误伤一只青蛙导致天怒无雨,后诚心祭祀,蛙神显灵降下甘霖,从此“祭蚂拐”成为开春最重要的农事祈福仪式。

    每年正月初一起,巴畴乡各村寨便开始筹备:青年男女组成“蚂拐队”,挨家挨户敲铜鼓、唱蚂拐歌,收集米酒、糯米、红布等祭品;村中长老则选定吉日,主持“找蚂拐”“葬蚂拐”“祭蚂拐”等核心环节。

    最神圣的时刻,是孩子们在田埂或水沟中寻得冬眠的活青蛙,将其请入特制的“蚂拐棺”(竹编小龛),安放于村中神坛,象征“迎神归位”。

    二、三天三夜的仪式:从肃穆到欢腾

    蚂拐节通常持续三天三夜,流程严谨而富有诗意:

    第一天:迎蚂拐

    找到青蛙后,全村举行迎神仪式,铜鼓齐鸣,芦笙悠扬,众人抬“蚂拐棺”巡游村寨,寓意驱邪纳吉。

    第二天:祭蚂拐

    在村庙或神树下设祭坛,摆上五色糯米饭、米酒、猪肉等供品,由道公(壮族祭司)诵经祈福,村民依次叩拜,祈求新年雨水适时、稻谷满仓。

    第三天:葬蚂拐 & 跳蚂拐舞

    若青蛙自然死亡,则以隆重仪式将其埋入“蚂拐坟”,堆石为记;若仍存活,则放归田野。随后,全村男女老少齐聚广场,跳起欢快的“蚂拐舞”——模仿青蛙跳跃、鸣叫的动作,节奏明快,气氛热烈,宣告春耕即将开始。

    三、文化传承: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“蛙声”

    随着城镇化推进,传统农耕文化面临断代风险。但巴畴乡却走出了一条“非遗+文旅+教育”的保护路径:

    校园传承:当地小学开设“蚂拐文化课”,学生学习制作蚂拐模型、演唱蚂拐歌谣;

    节庆活化:政府每年举办“蚂拐文化节”,吸引摄影爱好者、民俗学者及游客前来体验;

    数字记录:运用VR技术还原祭祀场景,建立蚂拐节口述史数据库;

    生态理念弘扬:借“敬蛙护蛙”传统,倡导保护湿地、禁捕野生青蛙,实现文化与生态保护双赢。

    “我们祭的不只是青蛙,更是对自然的敬畏。”巴畴乡非遗传承人韦大爷说,“只要还有孩子会唱蚂拐歌,我们的根就不会断。”

    四、游客体验指南:如何文明参与蚂拐节?

    近年来,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。为尊重当地习俗,建议:

    时间: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(具体日期依当年村寨公告为准);

    地点: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巴畴乡(推荐安桃村、巴英村等保留较完整仪式的村落);

    礼仪提醒:

    祭祀期间保持安静,勿随意触碰“蚂拐棺”或祭品;

    拍照前征得村民同意,尤其涉及老人与儿童;

    可参与舞蹈环节,但避免喧哗干扰仪式进程。

    结语:

    在钢筋水泥日益扩张的时代,巴畴乡的“蚂拐节”如同一声清脆的蛙鸣,唤醒人们对土地的记忆与对自然的谦卑。它不是猎奇的表演,而是一场扎根乡土、面向未来的文化坚守。当铜鼓声再次响起,那跳跃的不仅是舞者的脚步,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动。

    小贴士:

    交通:可乘高铁至河池西站,转乘班车至东兰县城,再包车前往巴畴乡(约1.5小时车程);

    最佳体验:提前联系当地文旅部门或民宿,获取节庆日程与导览服务。

    听,春天来了——那是蚂拐在歌唱。

声明:

1.本文由广西途趣旅游网发布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

2.文中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邮箱:3383048922@qq.com

加载中~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咨询:lu20100777

服务时间:00:00-24:00,7*24/h